首页 > 通讯电缆
[技术资料] 铜线束绞绞距到成品的变化
P:2008-07-25 11:15:21
1
<DIV class=tpc_content>在线缆制程中,例如我们24AWG铜丝的绞距在16mm,做到成品后就小于16mm了,根据机台及工序的多少来确定,但这类似的是否有公式可以计算呢?那我们最初设计是否可以大于16mm的束绞绞距,从而节省成本。</DIV><DIV class=tpc_content>ul758表5.3中规定了束绞铜导体的最大节距,绞线中绞合节距大小一般根据绞合导体线规选取(主要针对UL电子线系列, 电源线,UL444系列,CSA TR-4系列对导体的节距有要求,需根据标准设计),有时为了改善某种性能可选其它的节距.如通信线材为了降衰减选用小节距,为了提供好的弯曲性能选用较小的节距.</DIV><DIV class=tpc_content>UL444 规定
hand-wrapped splice - 绕包型接头 (0) 投诉
P:2008-07-28 08:21:08
2
本来是要讨论这一块的,结果没人顶,这是我收集到的资料,大家再讨论结果
铜线的绞距变化是肯定的,除非你能够在芯线绞合过程做到百分百退扭,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变化。
可以这样来假设:
铜线绞距为A,芯线集合绞绞合绞距为B,集合绞工站没有退扭,并且绞合方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同
则:集合绞绞距和铜线绞距的倍数比例为:N=B/A(一般情况下,B比A大)
因为没有退扭,因此在集合绞绞合一周时,芯线本身也会旋转一周,相当于铜线又绞合一周,因此绞合倍数变为N+1,因此绞合后绞距为P=B/(N+1)=A*B/(A+B)
相反的,如果集合绞绞向和铜线绞合方向相反时,则相当于反向旋转一周,换算后P=A*B/(B-A).
以上为理论计算值,但是实际过程中,铜线由于受到本身扭绞强度和绝缘束缚的缘故,会阻碍上述的理论变化程度,因此实际的绞合节距应该在变化前的A值和理论计算值之间,但是变化趋势还是不变的。
大家可以印证一下,还有就是不同的设备之间由于退扭程度以及原理不同会有差异。比如放线部分旋转的笼绞机、叉绞机、管绞机和收线部分旋转的盘绞机以及绞距逐渐变化的2段式单绞机,其变化程度都不同
liquid-filled fiber - 充液光纤 (0) 投诉
6
你需要登录才能发表,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