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在计算成本时绝缘厚度和护套厚度按照标称厚度加多少合适,绝缘厚度我按35平方及以下加0.1,50-95加0.15,剩下的加0.2。计算重量还是跟实际重量差一些,是设定少了,还是生产的时候没控制好,厚度大了,护套也有类似的情况。希望大家指点一二??????
2
3
4
5
woshijason:实际称重计算下,看看和理论计算的差距,自己再摸索经验。有时间可以同型号规格多称重计算,积累的数据多了好分析。具体人员操作水平还是生产设备或者是原材料,会明确的。
实际称重计算下,看看和理论计算的差距,自己再摸索经验。有时间可以同型号规格多称重计算,积累的数据多了好分析。具体人员操作水平还是生产设备或者是原材料,会明确的。
实际测量每天也在进行中,还有就是抽检的位置都是成品的尾部,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6
870382372:应该是没有控制好,我们一般增加0.05~0.10
应该是没有控制好,我们一般增加0.05~0.10
实际测量的部位大多是尾部,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7
8
9
匿名:头部、尾部实际生产中都会厚度增加,目的是保证被检测产品的通过率。你可以让库管针对每条线的实际用量进行跟踪,再和理论消耗进行校对。
头部、尾部实际生产中都会厚度增加,目的是保证被检测产品的通过率。
你可以让库管针对每条线的实际用量进行跟踪,再和理论消耗进行校对。
道理是这样,但是实际做起来耗时费力,以后有机会再这样做了,谢谢你的建议
10
1251504121:成缆结构的大力缆理论计算的耗材很难与实际用量相近,不等芯成缆外径就不是绝对圆形。理论计算的要比实际大一点保证不亏本即可。如果需要实际和理论相近的话,还是应该先去控制工艺控制,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了两个数据才会相近。否则这事做不起来。
成缆结构的大力缆理论计算的耗材很难与实际用量相近,不等芯成缆外径就不是绝对圆形。理论计算的要比实际大一点保证不亏本即可。如果需要实际和理论相近的话,还是应该先去控制工艺控制,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了两个数据才会相近。否则这事做不起来。
谢谢你的建议,目前已经安排加强控制绝缘厚度跟护套厚度的实际生产数据,也为公司节约了一些成本。目前正在继续跟进中
11
870382372:应该是没有控制好,我们一般增加0.05~0.10jieke30:实际测量的部位大多是尾部,不知道跟这个有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