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手区
1
[问题求助] 节距与电阻的关系,哪个有问题
P:2025-03-15 11:10:43
2
首先,这两种说法的限定环境可能不一样。
先说第一个,他这个是说铜导体,而且只说是导体的外层,有局限,意思是一根导体里塞进去越多的铜,电阻率就越小,貌似也没毛病,特别是铜丝之间是可以直线导电的。铜越密集越利于电流传输,特别是外层。
第二种说法,估计是指有绝缘的那种导线绞合成缆,这种是导体被限定是螺旋传输,他们的每根导线之间没有直接接触面(被绝缘层隔离开了),不能利用接触的地方直线导电。也就是说,导体越直,路线越短,这个说法也没毛病。
所以,环境不一样,理论也不一样。归根到底就是电流这么传输。
cable with water-cooled conductors - 水冷却电缆 (0) 投诉
P:2025-03-15 11:46:06
4
呃,完整的看了你发的两篇文章,可以说第一种方法就是简单粗暴的,就是增加导体的每米称重来对比,实际上300平方的电阻比297的比295的是要好,他说的这个用外层节距比来控制每米重量,节距越小绞入的铜重量越多。
第二种是直接分开来说的,先是理论上说节距的问题,但是后面还说了,1.4的填充系数问题。他这个是抛开导体每米重量的对比,光对比节径比的问题来做对比。
如果说第一种说法没问题,用第二种的来说就是填充系数的影响大于节距的影响,所以会出现第一种的情况。
你如果说他们的说法矛盾,只能说第一种的分析比较笼统,第二种分析是拆开来分析的,需要结合节径比及填充系数才能来解释第一种情况。
marking machine - (电线电缆)印字机,标志机 (0) 投诉
P:2025-03-15 14:01:27
5
行业内非紧压导体的电阻很好计算和验证,而对于紧压导体,一般都是采用称重法计算导体截面,R=PL/S这个就是把绞入系数一块计算到称重截面里面;目前常见的紧压导体涉及,分割导体、紧压圆形铜导体、紧压圆形铝导体、紧压圆形铝合金导体(包含退火前后)、钢芯铝绞线架空绝缘电缆用圆形紧压钢芯铝绞线导体;大致这几种为代表,需要设计出每个规格紧压后的称重截面,然后使用称重的电阻率,就可以计算出导体电阻;这个电阻率很好统计和总结当然也可以计算,主要是对于紧压截面的设计能不能一次准确。
IEEE -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1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 (1) 投诉
P:2025-03-17 13:05:19
9
实际生产中,第一种结论基本上不能实现,遵循第二种。因为我自己工作中,需要兼顾工艺和检测,所以两方面工作,我都有涉及。而且手上有大量的测量数据支撑,包括5类软导体,2类圆形紧压导体,型线导体。我们单个分析,5类导体:遵循第二种结论,这个没什么争议。2类圆形紧压导体:即使像楼上所说,紧压度超过0.88,但是你无法保证单丝接触良好,单丝接触电阻小这个条件,现实情况是很复杂的,这个你无法控制,所以他还是遵循节距越长电阻越小的原则。型线导体:目前国内很多厂家都转型生产型线导体了,因为他确实可以省成本,我们也在生产,型线导体的紧压度在0.99左右,应该是紧压的极限了,我们测量了大量数据证实了,他也是遵循第二种情况,节距越长,电阻越小(不过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对于型线导体,节距变短,在模具不变的情况下,截面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所以综合来看,还是遵循第二种情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测量到节距越短,电阻越小的样本。
research project - 研究项目,研究课题 (1) 投诉
P:2025-03-17 13:41:28
10
刚刚看了文章一,以我个人的测量经验来看,他的数据是有明显的问题的。问题在于,由于节距改变引起的截面积增量与截面积增大而引起电阻变小的量比例不对。我们拿272节距和238节距,以及相应的测量电阻来分析。首先,我们将节距272改变到节距238,其理论截面积增量在千分之6.6;再看电阻降低情况,由0.0600降低到0.0595,其实际降低量为千分之8.3.也就是说,理论上的实际电阻降低量应该为千分之6.6,实际测量值的电阻降低量竟然高于理论计算值!要知道,我们一般的实际测量值,是会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因为,你无法做到理论上的完美。
tunnel pickler - 坑道式酸洗装置 (0) 投诉
1
你需要登录才能发表,点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