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挤塑 挤橡 发泡
[技术资料] 拉丝 编织 挤塑 成缆 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参考 搜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P:2010-05-12 23:01:23
1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接头不牢 | 调节对焊机的电流、通电时间、压力,提高焊接质量 |
2 | 线材有杂质 | 加强原材料的验收 |
3 | 配模不合理 | 对模具进行调整,消除变形过程度大和过小的现象 |
4 | 模孔形状不正确或不光滑 | 严格按标准修模,定径区不可过长,保证模孔的光洁度 |
5 | 反拉力过大 | 调整鼓轮上绕线的圈数 |
6 | 鼓轮上压线 | 调整鼓轮上绕线的圈数,修正磨损的鼓轮 |
7 | 润滑不良 | 检查润滑系统,测定润滑剂的成分和温度 |
8 | 铝杆潮湿 | 防止铝杆受潮,潮湿的铝杆暂时不使用 |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模孔磨损 | 经常测量线径,发现超公差时更换模具 |
2 | 线材拉细 | 调整配模,改善润滑效果 |
3 | 用错模具 | 穿线后要测量线径 |
4 | 线材划伤 | 检验模孔的质量和润滑 |
5 | 模具歪斜 | 上模时注意摆正,检修模座 |
seam welding - 缝焊,滚焊,线焊 (0) 投诉
P:2010-05-13 15:13:08
7
3.擦伤、碰伤、刮伤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锥形鼓轮上有跳线现象 | 将鼓轮表面修光,角度检修正确 |
2 | 鼓轮上有沟槽 | 拆下鼓轮修复磨光 |
3 | 设备上有伤线的地方 | 鼓轮接口不平,导轮转动不灵活 |
4 | 线盘互相碰撞 | 线盘要“T”字摆放,运输时要彼此隔开 |
5 | 地面不平整 | 整修地面,铺设钢板 |
6 | 收线过满 | 坚守岗位,集中精力,按规定下盘 |
4.起皮、麻坑、三角口、毛刺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线材有飞边、夹杂、缩孔 | 加强检验,不合格的不投产 |
2 | 模孔不光滑、变形等 | 严格检查,不合格的模具不上机 |
3 | 润滑不良 | 提高润滑效果 |
4 | 鼓轮不光滑,滑动率过大 | 磨光鼓轮表面,调整配模 |
5.波纹、蛇形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配模不当 | 调整配模,在成品模的变形程度不可过小 |
2 | 拉丝机严重震动 | 检修、加固设备,消除震动 |
3 | 线材抖动厉害 | 调节张力,收线速度要保持稳定 |
4 | 模孔形状不合适 | 定径区长度要合适,不可过短,甚至没有 |
5 | 润滑供应不均匀,不清洁 | 保证润滑剂供应均匀,将润滑剂过滤使用 |
6.线材上有连续的划痕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线材刮伤 | 检查与线材接触的各部位,如导轮、排线杠 |
2 | 润滑液温度过高 | 加强冷却,必要时采用强制冷却手段 |
3 | 润滑剂含碱量高、不清洁 | 定期化验,保持润滑剂的成分,保证其清洁 |
4 | 模孔不光滑,有缺陷 | 加强模具的修理与管理,不合格模具不上机 |
5 | 模孔润滑区被阻塞 | 对润滑液要过滤,消除润滑液中的金属屑和各种杂质。 |
compression of the conductor - 导线的压缩 (0) 投诉
P:2010-05-13 15:13:32
8
7.氧化、水渍、油污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润滑不足,润滑液温度过高 | 保证润滑液的足够供给,加强润滑液的冷却 |
2 | 润滑液飞溅 | 阻塞飞溅部位,成品线出口处采用毛毡擦线 |
3 | 存放场地不清洁,油污的手套弄脏了线材 | 坚持5S管理,保证工作场地的清洁 |
8.收排线满、偏、乱、紧、松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排线调整不当 | 按收线盘规格调整排线宽度和排线位置 |
2 | 收线张力不当 | 调整收线张力和收线速度 |
3 | 排线机构有故障 | 细心观察,及时排除 |
4 | 收线盘不规整 | 选用合格的线盘上机 |
5 | 收线过满 | 加强监视,如是自动换盘要重新设定下盘数量或检修设备 |
9.性能不合格
序号 | 产生的原因 | 解决办法 |
1 | 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等机械性能不合格 | 总变形程度小,原材料不合格,变形不均匀的原因会引起机械性能不合格,所以要选用合格的原材料,增加总变形程度,控制拉丝过程中的温升等条件 |
2 | 电阻率不合格 | 主要是原材料不合格,其次是退火工艺不当 |
QA - Quality Assurance 质量保证 (0) 投诉
P:2010-05-13 15:14:00
9
<二> 挤塑常见质量问题及排除方法
一.焦烧
1.现象特征
a.温控高,温控仪表失灵(如热电欧接触不良)
b.出胶烟大,有强烈气味,有噼啪响声
c.颗粒状焦烧物,中间为炭化物
d.合胶缝有炸口,有气孔
2.原因
a.温控过高
b.螺杆内有焦烧物,长期未清洗
c.停车时间长,螺杆中塑料老化,分解
d.加温时间过长,螺杆中塑料老化,分解
e.多次换模,换色,使塑料分解
f.机头压盖松,夹道中的胶料存留时间长,引起老化,分解
g.仪表失灵
3.排除方法
a.检查加温系统
b.定期清理机头和螺杆
c.按工艺加温,注意时间
d.换模,换色时要及时,并清净,防止杂色及存胶焦烧
e.防止压盖进胶
f.出现焦烧,立即清理机头和螺杆
二.塑化不良
1.现象特征
a.有蛤蟆皮式的现象
b.温度控制低
c.表面发乌,有微小裂纹或未塑化好的颗粒,中间为生胶
d.合胶缝有明显痕迹
2.原因
a.温控太低或控制不当
b.有难塑化的树脂颗粒
c.螺杆转速过快,胶粒没完全达到塑化
d.原材料质量问题
c.机头压力不够
3.排除方法
a.检查塑料质量
b.按工艺控制好温度
c.适当降低螺杆转速,延长塑化时间
d.利用冷却加强塑料的塑化与致密性
e.合理选配模具,增加出胶口的压力
f.滤板靠螺杆一面加铜网,加强塑化
三.疙瘩
1.现象特征
a.塑料表面有小晶点,小颗粒
b.塑料表面有焦烧物(特别是合胶缝表面)
c.塑料中含有杂质
d.塑化不良
2.原因
a.温控太低,未塑化好的胶料挤出
b.塑料质量差(有较难塑化的树脂)
c.加料时混入杂质
d.温控高,产生焦烧疙瘩
e.对模压盖不紧,进胶后造成老化变质
f.螺杆未清洗,有老胶
g.塑料颗粒大小不均,引起塑化不良
3.排除方法
a.塑料本身造成疙瘩,适当提高温度
b.检查塑料是否有杂质,发现杂质,清理机头,螺杆,排除焦烧
c.塑化不良或树脂疙瘩时,适当调高温度,降低螺杆转速
d.滤板前加铜网
四.线缆外径粗细不均,竹节形
1.现象特征
a.螺杆或牵引速度不稳,造成粗细不均,牵引突然不稳,造成竹节形
b.模具选配较小,特别是模套选配过小,半成品外径变化较大,造成厚度不均
c.出胶量不稳
2.原因
a.收放线或牵引速度不均
b.半成品外径变化较大,模具选配不合适
c.螺杆速度不稳,主电机转速不均,皮带松或打滑
d.温度高,胶料打滑
e.模间距过大
f.放线张力不稳
3.排除方法
a.经常检查螺杆,牵引,收线或放线速度是否均衡
b.选配模具要适合,防止倒胶
c.适当降低螺杆温度
d.调整模间距
e.经常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
五.气孔,气泡,气眼
1.现象特征和原因
a.温度过高,塑料分解产生气体
b.塑料潮湿或沾有水分
c.线芯或缆芯上有水分或挥发性物质
d.对聚乙烯(PE)塑料没进水槽前表面溅上水珠,会形成小泡
2.排除方法
a.温控调节适当,防止局部温度过高
b.检查塑料质量,潮湿勿用
c.对塑料进行干燥处理,去处水分,潮气
d.线芯或缆芯预热,去除潮气,水分
六.脱节,断胶
1.现象特征与原因
a.线芯或缆芯上有水或油等
b.线芯与模芯局部接触,造成温度降低,局部冷却塑料,塑料拉伸形成脱节,断胶
c.半成品质量差,绕包带松套,过大
d.模套过大
e.牵引太快,放线不稳
f.螺杆断胶
g.有杂质,造成脱节,断胶
2.排除方法
a.选配适当的模具
b.降低螺杆或牵引速度
c.适当控制机头温度
d.模套的选择要和塑料的拉伸比相对应
e.防止断料或杂质混入
七.坑或眼
1.现象特征原因
coiling unit - 成圈装置 (0) 投诉
P:2010-05-13 15:14:43
10
a.线芯不紧密,有空隙
b.线芯中有水,油,脏物
c.半成品不合格(绞线凸起,支出,压落,骑马,打弯,交叉,包带过松,接头大)
d.温控较低
2.排除方法
a.绞合线芯要按工艺规定绞合
b.半成品质量要严格检查
c.清除脏物,线芯预热
八.塑料表面出现痕迹
1.现象特征原因
a.模套承线区表面不光滑,有缺口
b.温度高,塑料中所加辅加剂分解,堆在模口
c.模芯嘴破裂或有缺口
d.水槽檫伤
2.排除方法
a.仔细选配好适当的模具
b.降低机头温度,清除遗留物
c.防止水槽檫伤
九.松套
1.现象特征原因
a.模套选配太大
b.温度过高,胶料冷却不及时
c.出胶速度快,牵引速度慢
2.排除方法
a.更换适当的模套
b.适当降低模口温度,及时冷却胶层
c.适当调节牵引速度,螺杆转速
十.塑料层出现起包,棱,邹,耳朵,凸凹等
1.现象特征原因
a.成缆造成的问题
b.模具选配过大
c.线芯粗重,胶层冷却不好
d.模芯损坏,造成倒胶
e.未完全冷却的塑料层,在水槽的挡水毡片等处蹭破
f.聚乙烯(PE)胶层未完全冷却部分漏出水面而气泡
2.排除方法
a.检查半成品是否合格
b.认真选配模具
c.选配合适模具,降低温度,使胶层完全冷却
d.注意水槽水位不要太低,挡水毡片不檫伤电缆
十一.合胶缝不好
1.现象特征
a.塑料表面外侧合并的不好,有发包迹象,有时有裂纹
b.合胶处塑化不好,有疙瘩,小颗粒
finishing wire size - 出线尺寸 (0) 投诉
P:2010-05-13 15:15:15
11
c.温控低,特别是机头处
2.原因
a.塑料塑化不良
b.机头使用时间太长,严重磨损
c.机身中有残余的不同类型塑料
d.机械原因
3.排除方法
a.适当调整温度,机头温度要适当
b.增加压力,提高塑化程度
c.降低速度,延长塑化时间
d.排净残料
十二.塑料层正负超差
1. 现象特征
a. 螺杆与牵引速度不稳,塑料层偏差
b.品不合格,成缆包带松,产生凸凹现象
c.温度超高,挤出量减少,外径变细,形成负差
d.放线张力不均
2.原因
a.线芯不园整,蛇行
b.半成品不合格
c.模芯选配大,造成倒胶,产生偏心
d.调模螺钉没有拧紧
e.螺杆或牵引不稳
f.料中有杂质,加料口或滤网堵塞,出胶量减少
3.排除方法
a.常检查塑料层厚度,发现变化不均匀,立即调整
b.模具选配合适,调整螺钉拧紧
c.不要把较大颗粒或杂质加入料斗
grinding hardness - 耐磨度(如聚晶钻石、天然单晶钻石和硬质合金等的) (0) 投诉
P:2010-05-13 15:15:45
12
<三> 成缆工序常见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
序号 | 废品种类 | 产生原因 | 防止方法 |
1 | 线芯绝缘损伤 | 1.绝缘线芯下盘后运输和存放时碰伤.2.绝缘线芯线盘在成缆过程中因套圈勒伤绝缘.3.成缆时操作不当扭伤线芯绝缘. | 1.存放,搬运时勿使绝缘受到碰伤.2.线芯绝缘收排线发现圈套及时处理.3.预扭要适当. |
2 | 线芯绝缘划伤压绕,压坏. | 1.放线盘线嘴,导轮压模内表面有毛刺或缺陷.2.放线张力太大线嘴和导管处被拉坏.3.线芯绝缘局部粗大造成过模卡伤.4.配模小.5.压模中心没校正. | 1.修理或更换线嘴分线板,压模.2.调整张力.3.注意绝缘线芯质量.4.选择适当压模.5.校正压模. |
3 | 绝缘线芯上错和序号排错,扇形绝缘线芯翻身 | 操作者大意造成 1.预扭角不当.2.放线盘上的线芯排线翻身,线芯大,分头下盘时线芯退扭造成翻身. | 1.注意检查,正确操作.调整预扭角或压模距线芯导轮的距离.2.适当调整预扭角.线芯放到线盘两侧板时注意线芯进入压模角度. |
4 | 成缆节距不正确 | 齿轮不正确或操作参数不正确 | 按照工艺规定正确调整 |
5 | 导线被拉细拉断 | 1.放线张力过大.2.导线嘴夹线.3.线芯绝缘上有包.4.导线接头不牢.5.收线张力过大. | 1.调节张力.2.更换损坏的导轮.3.注意检查绝缘线芯的质量.4.提高接头质量.5.调整收线张力. |
6 | 成缆圆超出允许范围 | 1.压模大.2.线芯进模角度不合适.3.填充不满.4.牵引轮的压轮压的太紧. | 1.选合适的压模.2.调整压模和线芯导轮距离或放线预扭角.3.合理填充.4.调整压轮压力. |
7 | 成缆外径均匀度超出允许范围 | 1.成缆节距大.2.绕包带夹杂.3.填充跳蹦过多. | 1.按规定倍数生产.2.修理好包带.3.控制好填充. |
8 | 成后电缆蛇形 | 1.放线张力不均.2.成缆节距不当.3.收线排线乱压成蛇形. | 1.调整放线张力.2.调整节距.3.注意排线整齐. |
9 | 绕带间隙或重叠率超出允许范围 | 1.带宽度不对.2.起停车时,间隙或搭盖变化.3.齿轮错或控制参数出版当. | 1.更换带材.2.检查设备.3.调整齿轮或参数. |
10 | 包带(或带绝缘)负公差 | 1.带材厚度用错.2.缺层 | 1.检查带材宽度和厚度,如不对即更换.2.如数补上. |
11 | 包带(或带绝缘)划伤和损坏 | 1.模具不光滑,锥口弧度小.2.拨线环和分线板有损伤,檫伤包带. | 1.选择良好的模具.2.修理拔线环和分线板,消除缺陷 |
K-FRP - Kevlar-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芳纶合成纤维增强塑料 (0) 投诉
P:2010-05-13 15:18:35
13
编织线有油污
编织线有接头
编织线断铝箔
编错规格
编错芯线
线材落于地直机油太多,掉于线材上
脏手换铜线
接头未做明显的标记
断线时未接好接头
接头时接反
未挂在铝箔加上 铝箔用完未及时换上 铝箔刮破 |
未看《作业的指导书》 A、 |
用错线锭 倒线放混 未做首件检查 随意推一轴上机 |
B、 C、 A、 B、 |
下轴时,线材用纸皮垫上。 加油适当,经常擦机器 换线用干净的手且要带干净手 套 接头时用标签作标识 学好接头的方法 接头、尾要拧紧,包起来 调整铝箔适当的张力 开机前检查铝箔是否正常 作业员应做提前准备 放线轴加轴承 标签与《作业指导》书核对 操作时确认线锭是否正确 倒线要隔离放置且预防弄错 上轴时必须做首件检查 装芯线时必须看清楚半成品标 签 |
[yuzeliang 在 2010-5-28 10:55:56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