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网 > 娱乐休闲 > 洞庭湖的故事(完整版)

洞庭湖的故事 - 无图版

崔晖 --- 2008-07-03 11:50:48

1

                     洞庭湖的故事
   
洞庭湖,传说中的云梦泽。
   
长期以来,这里就是长江的蓄洪池和经过之道,长江从荆江段直接流入湖中,在云梦泽里徘徊沉积后从汉口归汇入长江流入东海。其形象的比如就象串的一个大糖葫芦,也有点象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而长江就是贯穿这云梦泽的葫芦芊和扇柄,不过,这是一个不大对称的葫芦芊,它北边要大于南边,北边那个最大的就是云梦泽,也就是今天的江汉平原,其次是洪湖、东胡等诸多湖泊,而南边则是西湖,洞庭湖、赤山湖,青草湖和大通湖等诸多湖泊,这些湖泊在平时、尤其是枯水季节就明显的露出了它的独立性,但一到汛期,尤其是涨大水的时期,便连成了一个整体,成为汪洋泽国,因其中的云梦泽最大,故连成一整片时,便统称之为;云梦泽。因此,严格的讲,今天的洞庭湖,并不是过去的云梦泽。
   
大自然形成这种格局,自有它运动的规律,但人们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大自然,便对它进行了一些因势利导的改造,具体来讲,就是在公元六世纪,人们开始在这个云梦泽的中间,依据江水冲刷的主流水路和两边洪水所带来的泥沙,修筑出长江的两岸大堤,这样,不但可以使长江水流规范,成为运输的主要航道,还可在两岸边种植一些秋冬季农作物,有时,长江不发大水时还可以种植春夏作物,亦称之为甩亩。这种种植甩亩的习惯,看来,从隋唐时期就开始了。但一发大水,甩亩便真的成了甩亩了。不过,这个时期的分洪,仍然是在长江的荆江河段,多的时期有九个决口南北两边分洪,分别流入西湖和云梦泽,然后顺流而下灌入诸湖,而中段所修的大堤是既不会淹没,也不会冲垮。由于中间的这个大堤,便形成了以后的湖南和湖北。也还是因为这个大堤,把云梦泽和洞庭湖彻底分开,因此,在唐朝诸多诗人游洞庭湖时,已经没有云梦泽的说法了。
   
由于长江的这个汛期特征,长期以来,两岸人民都能很自然的遵守认同这种特征规则,可说本来是相安无事的,然而,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北方,从宋朝开始,湖北的人为了保住所种植的作物不受损失,便开始填堵北边的泻洪口,这样,洪水就只往南灌,自然,湖南的人也不肯示弱,也开始填堵南岸的泻洪口,这种两岸都互堵泻洪口的结果,就是江水猛涨,冲垮堤岸,劳命伤财,给两岸人带来更大的损失。据《舆地纪胜》载;南宋乾道四年(1168)荆江大水,荆湖北路安抚使方滋夜使人决虎渡堤(即南岸的虎渡),以杀水势。这样看来,这场由湖北人发起的堵口淹对岸的争斗,从南宋起就有湖北的地方政府参与了,并且,手段有些阴损,夜间派人到对岸去决堤。自然,这种堵口淹对岸的矛盾也使两岸人结下的难解的冤仇。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对湖北人不恭的说法也产生在这个时期。
   
但长期以来,这个两岸的矛盾也一直使中央政府感到十分为难,从理智上来讲,保北边淹南边似乎更有道理,但从感情上来讲,却是个难以说通的道理,因手背手心都是肉,湖南湖北都是皇家的子民,再加上时局的不稳定,所以,几百年来,中央政府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决断,自然,这也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头疼的问题,似乎谁也作不了这个决定。而两岸人民为堵口决口争斗的事情,几百年来几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两地的地方官员也不得不参与争执,并多次闹到朝廷,朝廷对此棘手的问题,在南宋,元朝,明朝都曾下过重开六穴的圣旨,意即一边开三穴泄洪,各打五十板。
   
虽然此时的朝廷不得不如此显示公正,但两岸老百姓自发堵口的行动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两岸的官府也不会逆民意要老百姓掘开自己这边的泄洪口,自然,朝廷也不会认真的监督执行,重开六穴等于虚话。因为,有时长江不发大水,这种堵口的行为自然是两边都得利,因这种泄洪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壤十分肥袄,并且不缴纳皇粮国税,因此,勤劳的两岸百姓于开垦种植也十分踊跃,但风险性也相当大,一旦汛期决口,不但血本无归,甚至身家不保。
   
终于,在明朝嘉靖三年间(1524),湖南的虎口、调弦决口,造成湖南的水灾,而湖北因为堵口牢固,免遭了这次水灾,中央政府不得不派人前来湖南赈灾救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隆庆曾以郝穴与虎渡为大江南北分泄要口,无容浅塞,曾拟议强行开通郝穴(湖北江陵境内),但与会官员意见各异,终不了了之。从此,因虎渡穴冲刷的力度过大,填堵的工程十分巨大,于是,湖南人只好在虎渡口冲出来的水流两边筑堤使其规范入洞庭湖,但这种规范在不发特大水的年间,还可保平安,一旦大水来,虎渡两岸的堤就难以抵挡了,终于,在清初虎渡溢漫,湖南又处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老百姓在忍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不免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中央政府身上,认为政府处事不公,屁股坐歪了,舍南保北。为此,还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灾民闹事。
   
针对这种舍湖南保湖北的民怨,满清王朝利用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权力,于康熙三年(1664),正式确立了湖南和湖北两个省的行政设立,并把长江南面决口的两个县(公安和石首)划归湖北省管辖,也就是说,长江分洪南泄已正式成为朝廷的国策,为了保证这项国策的实行,竟想出了如此怪妙的招术,把泄洪口划在了湖北境内。这种纯政治艺术手段虽然可以暂缓矛盾的直接冲突,但根本的问题却丝毫未解决,洪水南泄灌入洞庭湖,受害的还是湖南人,并且连自我保护的权力都没有了。
   
自然,一直处在湘中的益阳,也因此而成为了湘北。
   
终于,在乾隆八年,湖南又发生了较大的水灾,官府赈灾,开仓救济。清乾隆九年(1744),御史张汉再次提出了开通郝穴的奏折,他在《请疏通江汉水利》一疏中作如下分析;今也仅存虎渡一口,江水一发,陡高数丈,无路分泄,田庐即为巨浸,应疏复郝穴,以资宣泄。但此奏折遭到了湖广总督鄂弥达的反对,复奏称;疏郝穴使江水从雅角庙东注,夫东注则江水必入于汉水,方欲疏汉以杀汉之势,又引江水以灌之?此盖未便置议者也!从此,郝穴开通的事未再复议,且以乾隆盛世的高调为政治压力,舍南保北也被视为大逆不道、敏感忌讳的话题。
   
但朝廷的这种处理办法,自然不能使湖南人心服,老百姓也不管官场的忌讳和敏感,照样大讲其舍南保北大逆不道怪话,而行动上则是激发了填堵虎渡口的勇气和力量,使长江又回到了明朝嘉靖年后的那种十年九灾的状况。自然,这期间也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和打击,《南县乡土笔记》载;荆州驻防的满族将军兼管堤务,在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消泄以杀水势,南岸百姓不肯决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泄
   
现在抢险称英雄,过去抢险却遭炮轰,在今天听来,这简直匪夷所思。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洞庭湖形成之时,人们在抵御自然灾害时,不但要和自然的灾害搏斗,而且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既有地方利益之争,又有公平的权利之争,洞庭湖的孕育,是一个痛苦而又残酷的过程,也是考验国家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一千多年来,因长江带来的洪水,使本来和睦一家的云梦泽儿女们形成敌对的水火,这既是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低下。
   
藕池口自从强行打开后,长江洪水几乎有一半泄往洞庭湖,湖南受灾所淹没的面积也扩大的一倍,不但使灾民增加,而且使湖南现有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一些湖南有名望的人,象曾国荃,左宗棠等人也被社会推举出来向朝廷请愿谈判,他们甚至还亲自带兵到藕池监工堵口,自然,这种人争的办法并不能解决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反而使两湖的关系更加恶化紧张。
   
迫于这种社会状况,当时的清政府不得不委派国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抗法英雄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由两广总督出任湖广总督,张上任后,首先是在湖北汉阳开办钢铁长和枪炮厂,并设立织布、纺纱、缫丝、织麻等四局。使武汉成为国家的工业基地,加大了湖北省的份量。然后于第二年六月(1890)上报一份《查勘堤工折》,《查勘堤工折》深入的分析了千年来长江洪水为祸的状况以及两岸的民情状况,大胆而果断的作出两个结论;1.将现已冲垮的藕池、虎渡、调弦,松滋四口非但不堵,而且扩大疏通,使其洪水以最小的面积最快的速度流入洞庭湖,并将虎渡口改称太平口,取从此太平之意。2.重新规划洞庭湖区的行政规划(益阳的南县即由此时间增设),设立蓄洪垸和不蓄洪垸,并且使这些垸内的行政管辖错落搭配,比如同一个垸,就有两个不同的府、县居民,其目的就是洪水来需要倒垸蓄洪时,不至于造成集体统一的对抗,反而使各岸各垸保家乡的争斗成了各为其主的窝里斗,矛盾的转移,自然也就谈不上针对朝廷和湖北人的矛盾了。
   
今天我们看来,这无疑是千年水土之争解决方法的最高一招,并且是纯权术的。这虽然谈不上科学和民主,但这种人治智慧却超出了科学和民主所能及的范围,加大了江汉平原的保险系数,缓解了千年水土之争的矛盾,也就缓解了社会矛盾集中对抗的问题。但是,再高妙的办法毕竟是人治的权术,那就是根本没有解决水患的问题,并且把长江水患的问题交给了下一代,也交给了下游。
   
这里所说的水患,实质上泥沙患,因水可以流走,而泥沙却留在了洞庭湖。这之后的西湖成了淤积平原,南洲等于凭空增加了一个县(南县),安乡,汉寿,沅江,益阳,华容,湘阴,岳阳都因此而增加扩大,湖南后来的十五大农场和数不清的小围垸,也都是这四口泄洪所赐,使南洞庭向南移50多公里,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洞庭湖是湘、资、沅、澧四水的归属,却不知道四口每年带来的泥沙量是四水的10个倍以上,而洞庭湖底也以每年一个多厘米的沉积增高,从明朝嘉靖年虎口、调弦决口算起,已近五百年,而眼下的洞庭湖底已比江汉平原高出5--7,已成了一个“天上湖,这既是洞庭湖地区这些年水患不断的原因,也是日后江汉平原潜在的一大威胁,如果湖南人今天也学南宋荆湖北路安抚使方滋夜使人决堤,那么,湖北人就不简单的是水患了,而是彻底的灭顶之灾。当然,这也是国家政治长期回避的一个问题,这除了洞庭湖的水文历史错综复杂外,更主要的还是人文历史的错综复杂。但,今天早已不是过去的人文水平,政治的透明度日趋增加,地球和谐的意识都已经树立,何况还是一个国家呢?但洞庭湖水位的抬高,而人们对洞庭湖生态保护意识的匮乏,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宝贵的财富。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对水的总体认识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政治高度之上,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所认识的水,不仅是廉价的,而且是有害的,自然,我们的产出也是粗放低层次的。但,我们如果跳出这个高度,站在更高的知识化和科技的角度去认识水,比如,当我们看到新加坡利用淡化的海水在海面上种植出了供应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鲜花,我们也学他们提高水的产出?我们也学日本在水中立体养殖更具经济价值的商品?我们甚至还可以学广东,进行养殖种植循环作业?我们是否还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滋润,使我们的山更绿,水更蓝?然而,千百年来,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去学也都没有去做,我们则是在水的问题上相互耗斗,相互埋怨,相互伤害,而我们的政治也是利用这种水患制定出许多相互牵制,而又利于对人实行控制可使统治者超然其上的体制法规,可是,这些随洪水而被动、经过千年总结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果,符合自然水流运动的规律吗?于利用宝贵的水,发展经济、创造社会文明有利吗?我们是否到了应该跳出传统农业文明和政治来看待洞庭湖水文化的关键时刻了?!
   
但是,这里还必须阐明一点的是;洞庭湖,是中国人的内陆湖,属于全社会,如何保护好和利用好洞庭湖,并不是仅是湖南人的事情,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恶化,客观上周边的影响还要大于湖南本土。因此,我们在如何治理洞庭湖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它当成财富和资源来进行保护管理,而不应该象过去一样治湖先治人,以致把这个问题弄得错综复杂而又敏感神秘,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还不敢公开正视。当然,我们更应具备和谐社会的胸怀,用宽容、简单的方法把历史的一页揭过再不纠缠,只谈洞庭湖今天和明天的规划和建设,我们才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的层次和国家政治管理水平,自然,洞庭湖水患的问题才能变害为利。
   
不过,现在值得喜庆的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摆脱了穷折腾兼破坏的局势,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先后在长江的上游修上了葛州坝和三峡两座大坝,这两座大坝除了发电的直接经济效益外,最主要的蓄洪和减少水土的流失,真正的功在千秋!从理论上来讲,为洞庭湖增添了近200年的使用寿命,另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洞庭湖的保护重要作用,如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洞庭湖保护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林,顺坡植草、保护母土,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这都将使洞庭湖成为一个造福不为害的生命之湖。
   
洞庭湖,湖南人民的母亲湖,直到今天,才会开始焕发出她那迷人的魅力!
        
文化益阳; 纪念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6.10

                    

shirin --- 2008-07-26 13:23:00

2

云梦泽--单名字就令人神往
dingmoba --- 2008-08-04 18:28:04

3

楼主说了半天,无非是说现在的政府比满清政府要好.
实习生 --- 2008-11-14 16:50:05

4

我还以为是神话故事呢

WL1986 --- 2008-11-14 18:25:42

5

好象在宣传保护环境

李藹玲 --- 2008-11-15 10:09:53

6

我是岳陽的.

洞庭湖景色與岳陽樓連為一體.

好漂亮.

我那天去玩的時候是冬天.

湖面上霧蒙蒙的一片.

我站在岳陽樓門口.聽著從岳陽樓里傳來的憂憂備迪聲.看著這如臨仙境般的景色.

真的 是如痴如醉.

這是一個賞景和舒情的好地方.寫滿了中國的文化和歷史~~

有時候歡迎到我們岳陽來旅遊~~

--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