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电缆网 > 企业管理区 > C模式与管理的动力策源(完整版)
C模式与管理的动力策源 - 无图版
anquandai1 --- 2012-08-01 13:58:55
1
一、管理本质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特征。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具备科学的规律性。管理科学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作为一门科学,要求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管理科学是把管理的规律性提示出来,形成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者管理活动予以普遍性指导,使管理成为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承认管理的科学性,就是要求在管理活动中要不断发现与摸索其规律性,按照管理的规律来办事,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搞好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学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学科,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违背,必然会遭到惩罚。比如企业经营中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必须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去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盈利。这条法则应该说是古今中外企业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这就是管理规律,谁违背了谁就要吃亏。
严密的程序性。科学的逻辑在管理活动中表现为一种严格的程序化操作,程序性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程序性首先体现在管理流程设计中,其次体现在具体的操作工艺中。
先进的技术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的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在现代管理学中,这些管理技术又被转换成各种管理软件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以便完成具体的管理任务。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种随机的创造性工作,它不象有些科学那样可以单纯通过数学计算去求得最佳答案,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模式,它只能使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实施创造性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管理是一种艺术。同时,管理中又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所谓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即靠人的经验、感觉、魄力、权威等都无法度量甚至无法言传,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的部分,这部分也正是管理学应该开发的处女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那些未知的、模糊的、活的领域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完全消失),但需要人们去从事管理艺术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管理的艺术性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有如下要求:
(1)巧妙的应变性
管理者在其管理生涯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有无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组织遇到突然的重大变故时,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举例:海南农民种植的一种叫“白象牙”的芒果,因为在开花时受精受粉不完全,导致“发育不良”,结出的果只有鸡蛋般大小,这种果子学名称为“败育果”。前几年,这种果只能被淘汰处理。但是,原本要扔掉的小东西,在通过合理的转换后却变成了“珍珠果”。这种果由于口感好,果肉中几乎没有纤维,核小甚至无核,深受人们的欢迎。正常大小的优质象牙芒果每斤售价二、三元,而它却卖到了四、五元,最高时甚至达到8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在海口、广州、深圳等地,这种小个的象牙芒果成为当地人的送礼佳品。气候还是那个气候,芒果还是那个芒果,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就是管理应变性的体现,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处理。
(2)灵活的策略性
管理者不仅需要运用智慧进行战略层面上的思维和运作,更需要策略层面上的灵活操作,只有一个个策略上的成功,才能最终取得战略上的成功。
(3)完美的协调性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成功协调,如乐队指挥、如弹奏钢琴协奏曲。协调出动力,出效益。其中,人际关系的成功协调,将是对管理者的重大考验。
管理科学是反映管理关系领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艺术则是以管理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管理者只有既懂得管理科学又有娴熟的管理艺术,才能使自己的管理活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管理的科学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有: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认为管理只靠实践,从不相信管理专家。尤其是第三种看法,在管理者中广泛存在。
在管理的艺术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尤其是书本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过分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从而否认管理的科学性;认为管理艺术是少数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大多数人只能天生地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地位;在管理实践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常常以管理者的心情、好恶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对于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不能把管理学当作一般的知识性学科进行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当作完成职业任务的操作技能来学习,而应该从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二个层面来学习研讨管理学,使自己修炼成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二、C模式与经营管理
1、C模式使经营管理完美组合
在经营领域里与C理论有相近之处,C理论关注是宏观的、中观的和企业自身的。企业在C理论是确定企业的文化目标,文化、价值、战略是通过C理论产生并决定的。A体系是管理,通过管理使C理论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战略能够得到体现。什么是文化?C理论给你的一个方向,A体系让它提炼出一句话,科技使人进步(IBM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企业的愿景,并不是A体系产生的,A体系不产生任何东西,A体系是把C理论进行外化。A体系的本身不产生文化,战略和价值,可以使文化、价值、战略得到体现。
C理论是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这五家文化融合,加上《易经》《禅》文化提炼出的一个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成教授形成的C理论。通过C理论,对外环境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现状,通过社会的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行业的分析,找到一个战略的定位,如果行业处于朝阳行业,规模比较大,这个企业就应该采取扩张型战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相反,如果行业处于饱和状态。企业在新型行业里,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资本,这样的企业即使有机遇,也不要进。机遇很可能变成陷阱。
一个企业有了经营的目标,有了决策的能力,有外部的联系,就要通过管理来实现。
(1)经营管理同一个基点:价值创造
管理可以使经营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谓潜在的生产力是还没有激发的生产力,这个生产力本身存在,但必须激发,这个激发需要管理来实现。
管理可以加速社会的进步,通过管理使资源整合更快、更便捷。管理使科学技术得到最好、最充分、最得当的应用。任何一个技术出现,通过管理可以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好的技术发明,确实能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提升,它也能尽快卖掉。如唐骏,他发明了卡拉OK打分机系统,通过这个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管理可以影响生产总能力的发挥,可以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管理不能撇开价值,否则管理是荒谬的;经营也不能撇开管理,否则经营也是荒谬的。因此,偏离价值,人可能去生产毒品,因为它的回报率更高,但是你不能生产毒品,因为毒品这个产品不是人类需要的,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它违背商业道德,违背企业伦理。
(2)经营是管理的GPS
管理做的好不好,要有经营做指导。经营决定管理,为管理提供一个外环境的分析。对外经济资源的配制,由经营来运作,企业生产的产品,缺乏资本、原材料,经营可以帮你实现外部资源的对接。外部环境不乐观,能不能影响其他的地方,尚不知晓。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造成大量的库存,任何一个原材料生产成产品之后,都会形成成本沉淀,库存越大,成本沉淀越大。美国人或欧洲人要求供货的时间地点非常准确,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没有自己的仓库,这就形成了零库存。这种情况下,外部的环境对管理来说是“GPS”。确定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生产资源的对接,以及战略缺口的弥补。一个企业有战略,往往与实际有缺口,缺口越大风险越大,缺口大通过经营来弥补,形成战略联盟等一系列手段。
2、C模式是经营管理的分析系统
经营、管理价值判断系统各自生成,形成系统思考机制(Building Shared Vision Team Learning Improve Mental Models Personal Mastery System Thinking )
在C模式里,经营关注宏观的外部的环境,经营的目标、决策、预测,其实都是外环境的分析,针对外环境C理论是最适合的。C理论不仅有一种宏观的把控能力,而且从宏观中提炼出与企业相匹配的环境。
对于企业的环境来说,是要经过C理论的分析系统来形成的,对经营来说很适合,对A体系来说管理则特别合适,管理是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是针对内部的系统。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具,生产经营上有单元作业管理,有生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在人力资源上,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工具,管理工具可以确保目标的实现,确保经营方式的实现。
C模式包含着C理论与A体系,恰恰是经营管理分析的判断价值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形成系统的思考机制,在A体系与C理论之间没有断然的此岸与彼岸,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太极中,显示A体系与C理论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共生共存的。离开C理论,A体系就会失去方向;离开了A体系,C理论就成了水中浮萍。为什么企业能够形成苍天的大树,因为它扎在C理论的根基里,同时有了A体系的营养系统。有了这些,这个企业才能够基业长青。
系统的形成需要过程。借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的话,一个企业要经过五个层次的锻炼,或者说是第五项修炼。首先是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是我们的目标。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存活,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他们认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人类最终要走向大同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平等、尊重,人的价值可以彼此认同,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切不说能否实现,但它的确是人类的理想。人一旦离开这种理想,就失去动力。只有共同的愿景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学习型的团队。通过学习改变我们的心智,来检讨我们以前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会经历成长、发展、衰落、死亡。我们怎么样延续衰亡的过程,延续成长的过程,让新陈代谢能够变慢,改变基因使死亡周期变长一些。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只有在不断的死亡,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完成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包括汪精卫的牺牲,刺杀醇亲王时,他的行为也是可歌可泣,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至于说后期的组织腐败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当年的努力。
心智的改变。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胸襟放在大胸襟里考虑问题?往往很多问题是越考虑越复杂,因为考虑的太狭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对于全局来说未必是问题。信息不对称,造成从一个角度考虑是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则不是问题。有了信息的对称,对全局的了解会多一些。心智的改变,同时也是自我的超越。在工作环境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最终将企业放在资本的平台上,完成社会化,并凌驾于社会化之上做资本的整合。我们应该做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一是靠团队;二是靠商业判断;再加上资本链。我们要在不成熟的时候,储备能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果断的出手,完成这个跨越,使团队共同成长起来。
任正非[①]说过:“要打造狼的团队”。狼有三点特质:第一,敏锐的嗅觉。狼可以在若干公里的范围内嗅出猎物,这其实是商业天赋,我们要发现和判断哪里是我们的机遇和战场,哪里是施展才华的地方。第二,狼有团队的精神。猛虎怕群狼,狼团队的战斗力太强,在团队中的分工协作能力无以伦比。第三,狼有韧性。狼寒天出动,他们发现越是寒冷的时候猎物越麻痹大意,捕猎成功率越高。
人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这是必然的。同样的,任何企业都有战略缺口,你的愿景和企业的实际能力有很大的差距,有了战略缺口才有动力,才有成长的方向。我们就是要把战略的缺口,个人人生的战略缺口弥补上,使我们战略能力和我们战略的目标得到最佳的匹配。
C模式是将企业看成人。无论是企业还是人,都是一个生命体。有了个人的飞跃,找到个人的战略缺口,还必须要意识到团队创业,即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靠个人天才似的能量爆发,形成一个商业模式,创造一番基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无论怎么完美,在知识体系里,都是沧海一粟。你想将一粟变成汪洋大海,只有将其集结,才能形成浩瀚的大海,才能奔腾、澎湃。所以我们要有团队创业的意识,系统思考是什么概念?第一是团队的创业、团队的精神。第二在这几个企业里,首先有一个格式塔(Gestalt)[②],格式塔是讲究文学的整体的氛围,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不是因为某一句的精采就心神向往,而是格局给你营造的环境感染了你。在一个系统里,如果系统里的一个部门出现问题,绝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团队的问题。因此我们没有这个团队、平台和企业,无论部门做的再好,也是独木难支。
只有企业发展好,个人和部门才有成长的空间。“System Thinking”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要说是应该哪个部门的,和我没关系,而是要先解决问题,然后再考虑为什么没有做好。个人的价值是要在团队集体中来实现的。
3、C模式是经营管理的管理工具
(1)C模式是智慧、工具、方法的融合,思想与技术水乳交融,避免各自为政,将仁德转化为动力,工具是车轮,C模式是要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即一次做对。[③]
谈到管理工具似乎是冷冰冰的,认为管理无非是管理的软件、模式、手段和方法。这是管理的误区。这个时代思想一定有工具,工具里一定有思想,一个工具没有思想,它就容易南辕北辙。工具越先进,偏差越大。如果思想没有工具做支撑,永远是空中飞的花絮,好看而无用。C模式是管理的工具,这个工具是带有思想的工具、系统思考的工具、有着团队愿景的工具,有着共同超越的工具、自我变革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一个智慧、心灵的工具。
驱动这个工具的动力:一部分是技术,一部分是哲学。如:“仁”、“德”,孔子讲“仁”。因为他发现“仁”有“生生之德”,“生生之德”来源于《易经》,“仁”是符合天道的,通过“仁”可以实现人与上天的对话。上天赋予“仁”的概念,“仁”不仅是“仁者爱人”,而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什么是德?按事物的规律办事是“德”。把“仁”的思想,大爱的思想,服务到万世万物中,既符合上天的意旨,又符合黎民众生的生存发展。
儒家的思想能被后来的统治阶级接受,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而是因为儒 家把这种天、地、人作了最好的结合,它不像道家那么抽象,不像墨家那么理想主义。只有儒家既有理想,也有现实。道家“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因为他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儒家认为你既然生在这个世界,就要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就是要出仕,孔子的目标很明确,学儒家文化就是要学而优则仕,你要面对现实,融入社会,改造社会。
所以说,儒家把《易经》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理解的更为透彻。“仁”不仅是仁义道德的“仁”,还是天地的规律。“仁”作为一种动力,我们的工具才有车轮,以至于后来一系列儒家的管理思想,一切法系,都是在这样动力的驱动下实现的。有人说儒家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想一想我们社会发展,从1840年到现在,不过两百多年,而我们的辉煌史达到了两千年,儒家至少支撑了我们社会两千年的辉煌。C模式就将这种大工具用的好,用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的话说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符合组织团队价值的,符合社会价值的事情,做正确了,才能体现好的价值。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简称为一次作对,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体系最核心的观念。也就是高效率、高品质。
(2)C模式把经营管理的成功建设在多方共赢的肩膀上
在美国很流行一种观念“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是站立在客户成功的肩膀之上”。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现在的竞争是有竞有合,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在你我之间,不单是一种敌我关系,还是生态的链条,一旦被破坏了,假如世界的竞争对手没有了,就剩你一个人了,这不是好事。竞争对手没有了,企业一定走向垄断。一个企业没有竞争对手一定会死亡,因为垄断企业不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要提高价格就可以获得利润,那么它就会放弃价值的创造,这意味着企业自身存在的生命基础消失了。企业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没有这样的基础企业会只会灭亡。垄断有很多种,包括自然、市场、行业垄断,这些都是短暂的,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所以美国出台了一部法律——《反托拉斯法案》[④]。因为一个企业走向垄断的时候,就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创造价值直接获得利润,这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社会的需求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竞争不是越激烈越好,没有竞争同样不好,缺乏了自我的提升,竞争越激烈,有时就越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如:彩电价格前几年拼命降价打价格战,人们认为得到了便宜,其实这意味着未来的付出。一个真正的良好的商业环境即有竞争,又有合作,它是一个生态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讲究生物链条的时候,也要讲究社会链条。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社会才会产生好的次序和和谐共融的关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良性社会,符合全人类的公允价值的社会。
这个社会在C模式里面,通过平衡实现。生态、社会,企业的平衡通过C模式可以达到,通过C理论和A体系的融合。按照成中英先生的理解即体用不二: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知行合一: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内外兼容: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内外协调,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C模式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就不会将经营和管理对立起来,不会将管理和社会对立起来,不会将管理与个人对立。这样的社会、企业、组织才是真正的其乐融融,共生共赢的生态组织。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同时具备科学性和艺术性双重特征。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具备科学的规律性。管理科学是人类长期从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对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作为一门科学,要求管理具有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管理科学是把管理的规律性提示出来,形成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者管理活动予以普遍性指导,使管理成为理论指导下的规范化的理性行为。承认管理的科学性,就是要求在管理活动中要不断发现与摸索其规律性,按照管理的规律来办事,在科学的管理理论与原则的指导下,搞好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管理学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来研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学科,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违背,必然会遭到惩罚。比如企业经营中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企业必须以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去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盈利。这条法则应该说是古今中外企业必须遵循的不二法则,这就是管理规律,谁违背了谁就要吃亏。
严密的程序性。科学的逻辑在管理活动中表现为一种严格的程序化操作,程序性是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程序性首先体现在管理流程设计中,其次体现在具体的操作工艺中。
先进的技术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管理的理论只有转化为具体的管理技术和技能才能发挥作用。在现代管理学中,这些管理技术又被转换成各种管理软件和具体的操作技能,以便完成具体的管理任务。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管理是一种随机的创造性工作,它不象有些科学那样可以单纯通过数学计算去求得最佳答案,也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模式,它只能使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实施创造性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管理是一种艺术。同时,管理中又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所谓未知的、活的、模糊的因素即靠人的经验、感觉、魄力、权威等都无法度量甚至无法言传,被人们称之为“艺术”的部分,这部分也正是管理学应该开发的处女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科学的发展,那些未知的、模糊的、活的领域会越来越少(但不会完全消失),但需要人们去从事管理艺术水平的要求却越来越高。
管理的艺术性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有如下要求:
(1)巧妙的应变性
管理者在其管理生涯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有无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当组织遇到突然的重大变故时,管理者的应变能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举例:海南农民种植的一种叫“白象牙”的芒果,因为在开花时受精受粉不完全,导致“发育不良”,结出的果只有鸡蛋般大小,这种果子学名称为“败育果”。前几年,这种果只能被淘汰处理。但是,原本要扔掉的小东西,在通过合理的转换后却变成了“珍珠果”。这种果由于口感好,果肉中几乎没有纤维,核小甚至无核,深受人们的欢迎。正常大小的优质象牙芒果每斤售价二、三元,而它却卖到了四、五元,最高时甚至达到8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在海口、广州、深圳等地,这种小个的象牙芒果成为当地人的送礼佳品。气候还是那个气候,芒果还是那个芒果,但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就是管理应变性的体现,遇到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处理。
(2)灵活的策略性
管理者不仅需要运用智慧进行战略层面上的思维和运作,更需要策略层面上的灵活操作,只有一个个策略上的成功,才能最终取得战略上的成功。
(3)完美的协调性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成功协调,如乐队指挥、如弹奏钢琴协奏曲。协调出动力,出效益。其中,人际关系的成功协调,将是对管理者的重大考验。
管理科学是反映管理关系领域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管理艺术则是以管理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富有创造性管理技巧的综合。管理科学是管理这一能动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而管理艺术则是它的主观创造性方面的反映。管理者只有既懂得管理科学又有娴熟的管理艺术,才能使自己的管理活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管理的科学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有: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认为管理只靠实践,从不相信管理专家。尤其是第三种看法,在管理者中广泛存在。
在管理的艺术性上,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尤其是书本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过分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从而否认管理的科学性;认为管理艺术是少数人天生所具有的,从而大多数人只能天生地处于被管理、被领导的地位;在管理实践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常常以管理者的心情、好恶来作为决策的依据。
对于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不能把管理学当作一般的知识性学科进行学习,也不能简单地当作完成职业任务的操作技能来学习,而应该从管理科学、管理艺术二个层面来学习研讨管理学,使自己修炼成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二、C模式与经营管理
1、C模式使经营管理完美组合
在经营领域里与C理论有相近之处,C理论关注是宏观的、中观的和企业自身的。企业在C理论是确定企业的文化目标,文化、价值、战略是通过C理论产生并决定的。A体系是管理,通过管理使C理论产生的文化、价值和战略能够得到体现。什么是文化?C理论给你的一个方向,A体系让它提炼出一句话,科技使人进步(IBM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企业的愿景,并不是A体系产生的,A体系不产生任何东西,A体系是把C理论进行外化。A体系的本身不产生文化,战略和价值,可以使文化、价值、战略得到体现。
C理论是通过对“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这五家文化融合,加上《易经》《禅》文化提炼出的一个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就是成教授形成的C理论。通过C理论,对外环境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社会的需求和社会的现状,通过社会的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行业的分析,找到一个战略的定位,如果行业处于朝阳行业,规模比较大,这个企业就应该采取扩张型战略,扩大生产能力,增强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营销能力。相反,如果行业处于饱和状态。企业在新型行业里,既没有核心技术,也没有资本,这样的企业即使有机遇,也不要进。机遇很可能变成陷阱。
一个企业有了经营的目标,有了决策的能力,有外部的联系,就要通过管理来实现。
(1)经营管理同一个基点:价值创造
管理可以使经营的目标得以实现,可以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所谓潜在的生产力是还没有激发的生产力,这个生产力本身存在,但必须激发,这个激发需要管理来实现。
管理可以加速社会的进步,通过管理使资源整合更快、更便捷。管理使科学技术得到最好、最充分、最得当的应用。任何一个技术出现,通过管理可以迅速的转化为生产力。有一个好的技术发明,确实能给生产带来很大的提升,它也能尽快卖掉。如唐骏,他发明了卡拉OK打分机系统,通过这个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管理可以影响生产总能力的发挥,可以使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必须围绕一个核心,就是企业的价值,管理不能撇开价值,否则管理是荒谬的;经营也不能撇开管理,否则经营也是荒谬的。因此,偏离价值,人可能去生产毒品,因为它的回报率更高,但是你不能生产毒品,因为毒品这个产品不是人类需要的,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它违背商业道德,违背企业伦理。
(2)经营是管理的GPS
管理做的好不好,要有经营做指导。经营决定管理,为管理提供一个外环境的分析。对外经济资源的配制,由经营来运作,企业生产的产品,缺乏资本、原材料,经营可以帮你实现外部资源的对接。外部环境不乐观,能不能影响其他的地方,尚不知晓。在外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造成大量的库存,任何一个原材料生产成产品之后,都会形成成本沉淀,库存越大,成本沉淀越大。美国人或欧洲人要求供货的时间地点非常准确,为了节约成本他们没有自己的仓库,这就形成了零库存。这种情况下,外部的环境对管理来说是“GPS”。确定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生产资源的对接,以及战略缺口的弥补。一个企业有战略,往往与实际有缺口,缺口越大风险越大,缺口大通过经营来弥补,形成战略联盟等一系列手段。
2、C模式是经营管理的分析系统
经营、管理价值判断系统各自生成,形成系统思考机制(Building Shared Vision Team Learning Improve Mental Models Personal Mastery System Thinking )
在C模式里,经营关注宏观的外部的环境,经营的目标、决策、预测,其实都是外环境的分析,针对外环境C理论是最适合的。C理论不仅有一种宏观的把控能力,而且从宏观中提炼出与企业相匹配的环境。
对于企业的环境来说,是要经过C理论的分析系统来形成的,对经营来说很适合,对A体系来说管理则特别合适,管理是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是针对内部的系统。要想实现经营目标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工具,生产经营上有单元作业管理,有生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在人力资源上,有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管理工具,管理工具可以确保目标的实现,确保经营方式的实现。
C模式包含着C理论与A体系,恰恰是经营管理分析的判断价值系统。系统是自动生成的,形成系统的思考机制,在A体系与C理论之间没有断然的此岸与彼岸,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阳太极中,显示A体系与C理论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共生共存的。离开C理论,A体系就会失去方向;离开了A体系,C理论就成了水中浮萍。为什么企业能够形成苍天的大树,因为它扎在C理论的根基里,同时有了A体系的营养系统。有了这些,这个企业才能够基业长青。
系统的形成需要过程。借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的话,一个企业要经过五个层次的锻炼,或者说是第五项修炼。首先是建立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是我们的目标。一个企业为什么能够存活,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国民党。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他们认为以前的社会制度是人剥削人的制度,人类最终要走向大同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平等、尊重,人的价值可以彼此认同,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切不说能否实现,但它的确是人类的理想。人一旦离开这种理想,就失去动力。只有共同的愿景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学习型的团队。通过学习改变我们的心智,来检讨我们以前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会经历成长、发展、衰落、死亡。我们怎么样延续衰亡的过程,延续成长的过程,让新陈代谢能够变慢,改变基因使死亡周期变长一些。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只有在不断的死亡,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完成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包括汪精卫的牺牲,刺杀醇亲王时,他的行为也是可歌可泣,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至于说后期的组织腐败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因此而否定他当年的努力。
心智的改变。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胸襟放在大胸襟里考虑问题?往往很多问题是越考虑越复杂,因为考虑的太狭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对于全局来说未必是问题。信息不对称,造成从一个角度考虑是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则不是问题。有了信息的对称,对全局的了解会多一些。心智的改变,同时也是自我的超越。在工作环境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最终将企业放在资本的平台上,完成社会化,并凌驾于社会化之上做资本的整合。我们应该做生产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一是靠团队;二是靠商业判断;再加上资本链。我们要在不成熟的时候,储备能量,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果断的出手,完成这个跨越,使团队共同成长起来。
任正非[①]说过:“要打造狼的团队”。狼有三点特质:第一,敏锐的嗅觉。狼可以在若干公里的范围内嗅出猎物,这其实是商业天赋,我们要发现和判断哪里是我们的机遇和战场,哪里是施展才华的地方。第二,狼有团队的精神。猛虎怕群狼,狼团队的战斗力太强,在团队中的分工协作能力无以伦比。第三,狼有韧性。狼寒天出动,他们发现越是寒冷的时候猎物越麻痹大意,捕猎成功率越高。
人总是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这是必然的。同样的,任何企业都有战略缺口,你的愿景和企业的实际能力有很大的差距,有了战略缺口才有动力,才有成长的方向。我们就是要把战略的缺口,个人人生的战略缺口弥补上,使我们战略能力和我们战略的目标得到最佳的匹配。
C模式是将企业看成人。无论是企业还是人,都是一个生命体。有了个人的飞跃,找到个人的战略缺口,还必须要意识到团队创业,即系统思考(System Thinking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靠个人天才似的能量爆发,形成一个商业模式,创造一番基业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无论怎么完美,在知识体系里,都是沧海一粟。你想将一粟变成汪洋大海,只有将其集结,才能形成浩瀚的大海,才能奔腾、澎湃。所以我们要有团队创业的意识,系统思考是什么概念?第一是团队的创业、团队的精神。第二在这几个企业里,首先有一个格式塔(Gestalt)[②],格式塔是讲究文学的整体的氛围,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不是因为某一句的精采就心神向往,而是格局给你营造的环境感染了你。在一个系统里,如果系统里的一个部门出现问题,绝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团队的问题。因此我们没有这个团队、平台和企业,无论部门做的再好,也是独木难支。
只有企业发展好,个人和部门才有成长的空间。“System Thinking”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不要说是应该哪个部门的,和我没关系,而是要先解决问题,然后再考虑为什么没有做好。个人的价值是要在团队集体中来实现的。
3、C模式是经营管理的管理工具
(1)C模式是智慧、工具、方法的融合,思想与技术水乳交融,避免各自为政,将仁德转化为动力,工具是车轮,C模式是要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即一次做对。[③]
谈到管理工具似乎是冷冰冰的,认为管理无非是管理的软件、模式、手段和方法。这是管理的误区。这个时代思想一定有工具,工具里一定有思想,一个工具没有思想,它就容易南辕北辙。工具越先进,偏差越大。如果思想没有工具做支撑,永远是空中飞的花絮,好看而无用。C模式是管理的工具,这个工具是带有思想的工具、系统思考的工具、有着团队愿景的工具,有着共同超越的工具、自我变革的工具,这个工具是一个智慧、心灵的工具。
驱动这个工具的动力:一部分是技术,一部分是哲学。如:“仁”、“德”,孔子讲“仁”。因为他发现“仁”有“生生之德”,“生生之德”来源于《易经》,“仁”是符合天道的,通过“仁”可以实现人与上天的对话。上天赋予“仁”的概念,“仁”不仅是“仁者爱人”,而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什么是德?按事物的规律办事是“德”。把“仁”的思想,大爱的思想,服务到万世万物中,既符合上天的意旨,又符合黎民众生的生存发展。
儒家的思想能被后来的统治阶级接受,并不是简单的工具性,而是因为儒 家把这种天、地、人作了最好的结合,它不像道家那么抽象,不像墨家那么理想主义。只有儒家既有理想,也有现实。道家“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因为他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而儒家认为你既然生在这个世界,就要面对现实,面对现实就是要出仕,孔子的目标很明确,学儒家文化就是要学而优则仕,你要面对现实,融入社会,改造社会。
所以说,儒家把《易经》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理解的更为透彻。“仁”不仅是仁义道德的“仁”,还是天地的规律。“仁”作为一种动力,我们的工具才有车轮,以至于后来一系列儒家的管理思想,一切法系,都是在这样动力的驱动下实现的。有人说儒家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想一想我们社会发展,从1840年到现在,不过两百多年,而我们的辉煌史达到了两千年,儒家至少支撑了我们社会两千年的辉煌。C模式就将这种大工具用的好,用克劳士比(Philip Crosby)的话说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做符合组织团队价值的,符合社会价值的事情,做正确了,才能体现好的价值。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简称为一次作对,这是美国质量管理体系最核心的观念。也就是高效率、高品质。
(2)C模式把经营管理的成功建设在多方共赢的肩膀上
在美国很流行一种观念“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是站立在客户成功的肩膀之上”。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原来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现在的竞争是有竞有合,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在你我之间,不单是一种敌我关系,还是生态的链条,一旦被破坏了,假如世界的竞争对手没有了,就剩你一个人了,这不是好事。竞争对手没有了,企业一定走向垄断。一个企业没有竞争对手一定会死亡,因为垄断企业不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要提高价格就可以获得利润,那么它就会放弃价值的创造,这意味着企业自身存在的生命基础消失了。企业的存在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没有这样的基础企业会只会灭亡。垄断有很多种,包括自然、市场、行业垄断,这些都是短暂的,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所以美国出台了一部法律——《反托拉斯法案》[④]。因为一个企业走向垄断的时候,就意味着企业不需要创造价值直接获得利润,这是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社会的需求才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竞争不是越激烈越好,没有竞争同样不好,缺乏了自我的提升,竞争越激烈,有时就越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如:彩电价格前几年拼命降价打价格战,人们认为得到了便宜,其实这意味着未来的付出。一个真正的良好的商业环境即有竞争,又有合作,它是一个生态的平衡。
因此,我们在讲究生物链条的时候,也要讲究社会链条。这样一个动态平衡的社会才会产生好的次序和和谐共融的关系,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良性社会,符合全人类的公允价值的社会。
这个社会在C模式里面,通过平衡实现。生态、社会,企业的平衡通过C模式可以达到,通过C理论和A体系的融合。按照成中英先生的理解即体用不二:一个是体,一个是用;知行合一:一个是知,一个是行;内外兼容:一个是内,一个是外;内外协调,一个是内,一个是外。从这个角度来理解C模式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就不会将经营和管理对立起来,不会将管理和社会对立起来,不会将管理与个人对立。这样的社会、企业、组织才是真正的其乐融融,共生共赢的生态组织。
xr2008 --- 2020-12-18 14:37:23
2
学习了